1.解构天章-中国古代天文学大数据视觉图谱
《解构天章——中国古代天文学大数据视觉图谱》是一组融合科学与艺术的可视化作品,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智慧为基础,结合当代国家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进行设计与创作。作品分为“人物著作篇”“天文仪器篇”“行星篇”“天文历法篇”四大模块,通过信息图形、数据对比与动效叙事,直观展现中国天文学在历史与未来的传承与创新。创作中不仅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天文2035发展战略》等纲领性文件为脉络,还引入真实的天体比例与运转数据,制作了八大行星与太阳的等比例动画,以及浑天仪等古代仪器的动态演示,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与互动性。所有素材均为原创,部分参考古籍文献进行高还原度绘制,既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又展现现代设计的审美与科技感。作品兼具科普教育、政策宣传与学术传播价值,既可服务于校园、科技馆等场景的知识普及,也能作为科研与战略成果的可视化表达,激发公众对天文学与深空探索的兴趣与认同。




2.数字赋能的马头琴交互信息与设计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音色独特、演奏技艺丰富多样,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了让更多的人对马头琴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有全方面的了解,本作品将Unity3D数字技术与马头琴非遗文化相结合,创建一个可以进行马头琴体验的交互系统,此系统可以激发观众对马头琴非遗文化以及马头琴传统技艺的兴趣,使马头琴浓厚的游牧历史文化以及传统马头琴技艺得到传承,还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




3.古韵匠心·智萃天工
《古韵匠心 · 智萃天工设计》以“古代科技之光”为主题,通过插画形式聚焦鲁班、沈括、墨子三位中国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展现他们在木工建筑、地理测绘与磁学、机械制造与光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作品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运用平面设计语言,将古代科技智慧转化为富有视觉张力的艺术作品。设计中精心选取代表性元素,如鲁班的榫卯结构与木塔、沈括的指南针与地图、墨子的连弩车与小孔成像等,通过精准的元素搭配强化人物特征。色彩方面,分别采用木色、蓝色、粉棕色渐变,凸显人物成就的不同气质。构图上以中心式布局突出人物形象,周围元素环绕形成叙事场景,增强画面层次与文化氛围。作品整体风格统一,兼具古朴雅致与现代设计感,通过手绘质感与数字绘画技术的结合,营造出深厚的科技文化意蕴。该作品可广泛应用于文化宣传、博物馆展览与文创产品开发,既传递古代科技智慧,也探索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新路径。



4.天工漫影:郭守敬的天文异想绘卷
本作品集以漫画形式展现元代郭守敬四大天文仪器——简仪、仰仪、景符、日晷,通过四组独立单元解析发明智慧:简仪简化浑仪结构,革新赤道坐标系统;萌生念想,绘图选材,制作调试终成仰仪;景符备料塑形,精确开孔,契合圭表成景符;日晷对比形制演进,凸显刻度与地域改良。作品以可视化分镜串联科学细节,融入古代生活场景,兼顾严谨性与趣味性。此外海报中还有相关衍生品,本系列以郭守敬四大天文仪器为灵感原点,将古代科技智慧与现代生活场景融合,推出兼具文化辨识度与实用功能的创意衍生品,让千年科技以全新形态陪伴日常。无论是对古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喜爱漫画艺术的创意爱好者,均可通过本作品集感受传统智慧与现代表达的跨界魅力,在轻松阅读中解锁中国古代天文科技的神秘面纱。



5.墨弩千机变
《墨弩千机变》是一部融合历史叙事与科学原理的动画作品,以秦军攻城与墨家机关术守城的传奇故事为背景,重现古战场的壮烈与智慧的对抗。作品以剧情推进为主线,描绘田将军忧心守城、墨家巨子孟胜率弟子驰援的场景,将连弩车作为核心视觉与知识载体。在激烈的攻防交织中,作品通过零件变红、动态演示、分解动画等方式,直观呈现弹性势能、杠杆传动、齿轮运转与抛物线轨迹等物理原理,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具象化、生动化。观众在目睹弩箭破空的震撼时,也能清晰理解其中蕴含的力学智慧,实现“寓教于战”的沉浸式体验。作品不仅展现了墨家机关术的硬核科技,更深挖其“兼爱非攻”的思想内涵,将守城退敌的故事与和平理念相融合,赋予古老智慧新的时代价值。通过战争叙事与科学知识的双重表达,作品打破了历史战争题材与科普内容的边界,让观众在热血的视觉体验中领略中华文明中蕴含的科技创造力与文化厚度。


作品视频链接:2025年度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展